- · 《图书馆建设》栏目设置[09/30]
- · 《图书馆建设》数据库收[09/30]
- · 《图书馆建设》投稿方式[09/30]
- · 《图书馆建设》征稿要求[09/30]
- · 《图书馆建设》刊物宗旨[09/30]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探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信息化进程稳步推进,各种资源和信息的储存量、传播量以及信息种类、形式不断增加,传统图书馆显然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同时国民对各种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信息化进程稳步推进,各种资源和信息的储存量、传播量以及信息种类、形式不断增加,传统图书馆显然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同时国民对各种学习、娱乐等资源的需求逐渐扩大,然而国内大部分地区生活节奏加快,传统公共图书馆搜索资源费时等问题越来越明显,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读者大多为时间相对较多的青少年及老年,他们只利用了图书馆的一部分功能。美国国家基金会的伍尔夫最早提出了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这一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逐步进入大众视野[1]。数字图书馆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各种搜索工具对图书资源进行查询与翻阅[2]。同时,国内外各大高校也先后建设自己的数字图书馆[3-5]。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推广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相比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具有很多优势,读者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所需资源信息。数字资源在不需要过多备份副本的同时又可以多方传递。相比传统书本,数字资源保存时间较长,所需保存空间较少,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要少得多。资源全部转化为数字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在节省空间、人力、物力方面更有优势。
二、数字资源特点
(一)数据量庞大,传播率高
受益于数字时代以及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资源的来源、整理以及传播相较于传统图书等资源要简便得多。传统图书馆正常运转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包括对人员的管理、对馆藏内容的整理以及对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管理方法研究等。同时,图书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类文化修养以及人文精神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数字资源更易复制与传播,同时基于完善的检索系统,可以大大减少读者检索时间,同时可以避免读者在借阅过程中造成传统书籍的损坏、字迹的磨损等问题。同时在资源共享层面,实时率较高,可以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进行传播。
(二)便捷性
传统图书馆中,读者借阅过程一般是先到服务台或者查询大厅检索自己所要借阅的图书名称、分区以及书号等信息,记录上述信息之后还需要到相应的分区找到该书籍,到服务台办理借阅手续进行登记,使用完毕后还需要办理归还手续,过程比较麻烦。采用数字图书馆的形式,读者就可以在家、在公司通过电脑访问数据库,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获取大量相关信息,方便浏览和查阅,省去了烦琐的检索借阅流程,同时可以节省大量出行时间,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
(三)多人共享性
传统图书馆由于空间的限制,对同一书目的收藏量一般较少,尤其是专业性较强、针对性较强的书目。这种书目一旦被某些读者全部借阅,其余读者大多需要等待较长时间,甚至存在某些馆藏检索只剩一本又正在被其他读者阅览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检索的时间,也浪费了寻找的时间。而数字资源突破了这一限制,读者的阅览是以数字形式进行的,对于同一资源,服务器以数字形式同时借给多位读者阅览,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省了时间成本,同时也能节省图书馆的空间。
三、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对数字资源的浪费问题
对数字资源的浪费问题主要体现为对数字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数字资源内容不全面以及数字资源的反馈评估机制等方面,相比传统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对硬件、数据管理系统等设施的要求较高,此外在数字图书馆方面,各单位合作较少,大多数单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缺乏统一的读者检索界面和检索语言,同时也缺少统一的管理系统,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重复建设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公共数字图书馆需要各方合作,取长补短,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系统与数据管理系统,同时扩大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
(二)信息版权问题
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技术,同时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数字资源更容易被复制、下载。数字资源的格式转换以及盗版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这使得数字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防盗版、防下载等方面要付出更多人力与资源。同时,著作权法有规定要求要在上传作品之前征求作品权利人的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行为。但是,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容量资源库非常庞大,在现实中获得每一位作品权利人的授权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建立公共数字图书馆需要有关立法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立法中适当放宽相关规定,摒弃陈旧不适合自身建设及发展的法规,服务更多读者[6]。
文章来源:《图书馆建设》 网址: http://www.tsgjszz.cn/qikandaodu/2021/0712/1652.html